top of page

為什麼你只露出心理師的“專業微笑”?

作者:胡嘉琪 © 2024


ree

有一個很充滿挑戰的個案,曾經跟我這樣抱怨:“為什麼我只看得到你身為心理師的專業微笑?” “‘每次晤談,不管我對你說什麼過分的話,你都不會顯示出很大的情緒?”

我那時候的回答是:“因為在晤談的過程中,在這個專業的關係中,我的工作是當一面鏡子,陪伴你更清楚地照見自己。”

是的,所有在專業諮商關係中的自我揭露,都是 client-centered,以個案/來訪者的需求為中心,而不是助人者的自由分享。

換句話說,自我揭露是諮商晤談過程中的某個策略,而不是隨意自由的分享。

即便,當助人者真誠地大笑,那也是在這份關係中有足夠條件去支持,一起大笑才會出現的。而同時,一起大笑後的親密感,可能會勾出新的人際議題。

上一篇,我 ”自我揭露“ 說,年輕時候的我光靠真誠微笑跟真實地大笑就曾經吸引過異性而且還變成那時候的困擾。

所以,在成為心理師的過程中,我必須很清楚自己是如何誘人,什麼時候會無意識的誘人,還有,什麼時候別人在對我放電,我如何去覺察對方的放電,我自己的反應是什麼?此時最適合呈現出來的外在回應是什麼?

沒錯,大家以為當心理師很簡單,就是聽人說說話然後收錢。

其實,我們連笑都不能亂笑。

表情管理要到位,但又不是高冷面癱,還要顯露出真誠的情緒反應。

既便是被個案嚇到,我們要有意識的選擇如何回應?

是個案目前已經身心失調,最需要我們引導他們去調節身體激發狀態?

”’來,把那種暴衝的大吼大叫,變成一起有韻律地對牆壁丟塑膠球吧!“

還是說,個案目前在容納之窗內,而我們的關係已經建立到一定程度,根據對個案過去創傷歷史的了解,我們可以在這個時刻去反應,

”你剛剛的大吼大叫嚇到我了,我的身體被嚇到時還會有點凍結的感覺,我很好奇,這種被突然嚇到的感覺,是不是也常常在你的小時候出現?“

既然,在晤談過程中,自我揭露會有這麼多的考量,那~在社交媒體上面的自我分享呢?

沒錯,心理師在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分享與自我揭露,也都需要經過一定程度的深思熟慮。

哎~

我在中文世界中,不是提供個別晤談的心理師,只是偶而會訓練助人者的老師,

所以,偶而我會做點自我分享,

但大多時候,我其實也從來沒講到什麼生命經驗中最底層的秘密,

甚至,我也絕對不會去指名道姓把親朋好友的故事說出來。

換句話說,

我們永遠在練習,如何過濾掉許多不必要的資訊後,還可以做分享。

然後,這些分享肯定有其策略目的性。

可不可以偶而滿足一下我想說真心話的需求的同時,又可以當成別人學習的素材?

是不是把我可以講的故事,來突顯出我想引起其他人思考關注的一個議題?


如果你讀到這邊,覺得這樣的過程原來是很複雜的,

沒錯,這是一條需要感覺很多也想很多的旅程。

但人生不管走哪條道路,不也是如此嗎?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從華人創傷知情團隊到華人創傷知情暨療癒發展中心

華人創傷知情團隊, 由胡嘉琪博士召集各類助人者, 陪伴每一顆渴望療癒的心, 認識創傷、走向修復。 隨著呼喚漸漸擴展, 我們化為—— 華人創傷知情暨療癒發展中心, 揉合國際智慧、本土溫度與臨床經驗, 守護個人、家庭與社群的復原之路。 我們深信: 每一顆心靈,...

 
 
 

留言


bottom of page